人物简介:李文友,男,汉族,1938年1月生,中共党员,太湖县刘畈乡退休教师。
事迹简介:退而不休的“燃灯者”,从青丝到白发,从课堂到乡野,退休依旧坚守思政课堂,用半个世纪的坚守,在大别山深处书写一名乡村教师的赤子情怀,他就是刘畈乡清平村退休教师李文友。虽已离开三尺讲台,李文友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乡村教育的“精神火种”,从教四十载,他始终将思政教育视为育人的核心,以雷锋精神为指引,在思政课堂中点燃乡村少年的理想之光,用行动诠释“退而不休、育人不止”的师者情怀。
正文:
雷锋精神的践行者:用行动诠释“微光成炬”
李文友常说:“学雷锋不是口号,而是日常的点滴。”1957年的秋天,对于李文友而言,是一个新的开始。20岁的他,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憧憬,踏上了通往南口小学的路。那时的南口小学,校舍简陋,条件艰苦,30多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挤坐在破旧的教室里,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望着这一幕,李文友的内心被深深触动,他暗暗发誓:“要让山里的孩子都有书读!”1960年的寒冬,当得知一个学生因家贫而辍学时,李文友毅然决定冒着大雪徒步10里山路进行家访,最后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费,并向家长郑重承诺:“只要我在,就不会让一个孩子失学!”这份承诺,他默默坚守了四十年。从南口小学到团林小学,再到凉亭小学、曹家岭小学,李文友老师的足迹遍布了家乡的四所村小。在凉亭小学期间,为了改善学生的伙食,他自己在院内种植蔬菜,让这所曾经只有两间危房的教学点焕发了新的“生机”。他还发起“清平小雷锋”行动,周末走访留守儿童家庭,既是老师,更是“代理家长”。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性格孤僻,李文友通过书信交流和心理疏导,帮助他们重拾自信,成绩也从班级末位跃升至前列。
红色基因的播种者:让思政课“活”起来
李文友深知,思政教育不能停留于书本说教。他创新课堂形式,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教学,带领学生走进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,通过“行走的课堂”讲述革命故事,让孩子们触摸历史的温度。为增强课堂吸引力,他借鉴“青言青语”模式,设计“少年雷锋剧场”,让学生化身小演员,演绎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,组织“雷锋知识擂台赛”,用趣味竞答激发学习热情。一名学生感慨:“原来雷锋叔叔的故事这么生动,我也要成为他那样的人!” 李文友主动担任学校思政课顾问,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开发“红色研学路线图”,将大别山革命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,设计出“红色足迹寻访”“家乡变化调研”等特色课程。他还组织与南京陶笛之家合作,引入大学生支教团队,构建“老中青”三代联动的思政教育网络。他积极推动学校与刘畈红色基地共建“红领巾讲解员”项目,培养20余名学生担任“红领巾”讲解员,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游客讲述红色历史,成为革命精神传播的“小喇叭”
教育薪火的传承者:让“锋”火照亮更多角落
1997年,李文友老师光荣退休。然而,退休并不意味着他教育生涯的结束,“教师”二字早已融入他的生命,他在日记本上写下:“退休不退志,育人无止境。”这句话也成了他退休后生活的真实写照。面对乡村学校思政教师短缺的现状,他主动请缨:“只要学校需要,我随时回来!”而这一诺,便是十余载风雨无阻的坚守。
在刘畈乡中小学的课堂上,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用“泥土味”的思政课打动人心。他结合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的红色历史,将党的理论化作“家门口的故事”,带着学生走进田间地头,从春耕秋收中感悟劳动精神。其他年轻授课老师说:“李老师的课像老茶,越品越有味道。”
2015年,李文友老师家搬到了清平村清平小学附近,这让他更加方便参与这座“村小”的活动。从校园文化建设、师资培训、思政教育等,李文友默默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,他利用农闲时间在村口大树下开讲,用乡音土语传递正能量,他的身影成为清平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与此同时,李文友老师也没有忘记教育自己的子女,在他的熏陶下,子女们勤奋好学、品德优良,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,一人从医,一人从教。他还是“五老宣讲团”的成员,经常走进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用乡音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,村民感叹:“李老师教的不只是学生,更是我们整个乡!”
当问及坚持的动力时,李文友老师总是抚摸着那一摞泛黄的毕业照说:“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,就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而他正如清平小学里的那棵香樟树一样,历经岁月风霜依然枝繁叶茂,为莘莘学子撑起一片希望的绿荫。